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道岳隋末唐初 568 — 6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孟
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
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
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
有《十八部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父皓仕临淄有治声。
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
未尝于谒。
忽求见归美焉。
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
使品目之。
义曰。
府君六子。
皆伟器也。
然其三季。
必非世俗所可縻絷。
盖指净土寺旷法师
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复究摄论于道尼师
惮烦因入太白山
慧安师
研精其指。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五载。
无食息暇。
自尔无小凝滞矣。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三藏所录。
并留南中。
仍为赂遗啇贾。
使必致之。
果于广州明寺得凯师笔迹。
三藏口传。
俱沙论本。
并十八部论记。
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
顿惬所怀。
依安卒业于太白。
安许之共给。
绵历岁叙。
无所匮乏。
时虽凶歉。
德绪益进。
谢安出山。
留之又二载。
隋大业八年
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
皆以学无师授。
未宜弘阐。
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等。
相与引重。
而请焉。
乃以三藏本疏。
俱沙。
或初犹未信。
及举纲顿网。
宏密叵测。
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
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
手承之。
可得二升而绝曰。
吾无以感之耳。
方默念诵。
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
以资饮食。
疾良差。
二年以三藏疏本。
文句繁多。
刊削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疏本三分之二。
以便观览。
且著十八部论疏。
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
亦有职。
其间善俱沙而心疑之曰。
此吾西国之极则者。
今言其善。
谬耳。
间问以大义。
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
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贤圣。
无对。
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
问。
道生一二徵据前后。
士但瞪目而已。
戏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众大笑。
六年八月
化。
悲悼不自胜。
或劝之裁抑。
𢪛泪曰。
同居火宅。
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
何得不悲。
八年秋
皇太子集诸硕德。
弘文馆论义。
慷慨谈吐。
特拔其类。
太子顾曰。
此法师为谁。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总持则隋之禅定。
太子曰。
于寺何职。
答曰。
未也。
太子乃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
正将以收召名德。
张大教法。
而上人如此。
其无职可乎。
屈知寺任允副。
虚襟屡辞。
不许。
徙住普光寺
九年弟明略来省。
固留之。
略善涅槃。
东洛天宫寺
十年二月疾。
太子医馈相望。
卒于所住寺。
寿六十九。
丧事取给太子家。
令葬郊南杜城西隅。
略既送葬归。
疚痛缠结。
十二年卒。
寿六十七。
释道岳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家世儒学专门守业。
九岁读诗易孝经。
聪敏强识卓异伦伍。
父皓仕临淄
治声远肃。
有隐士西门义者。
博物疏通肥遁岩谷。
前后令召莫能致之。
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
铃下吏曰。
西门义故谒。
遽为吾白。
即以事闻。
令素仰高风。
骇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轻举。
义曰。
吾自弱岁隐沦。
于兹暮齿。
诚不欲干游人世。
抱诚弃智。
顷者吠声既静。
则良政字民。
五裤兴谣两岐成咏。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韬隐自私。
敢叙斯事。
令述其不逮。
问其治术。
对答若神。
情兼明举。
乃命诸子绍续绩旷略等。
列于义前。
令其顾指。
义曰。
府君六子。
诚伟器也。
自长而三。
州县之职。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远其德高
业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
旷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贞固志怀明约。
善大论及僧祇。
深镜空有。
学徒百数。
禅观著绩物务所高。
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
十五出家。
僧粲法师为弟子。
少乐学问经论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议非。
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
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
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备穷根叶辞义斯尽。
九江道尼者。
创弘摄论海内知名。
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
亲承真谛业寄传芳。
因从受法。
日登深解。
以众聚事拥。
惟其废习。
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
时太白寺慧安者。
倜傥多知世数阔达。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医术有工经道偏练。
日行四百相同夸父
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
友而亲之。
便往投造告所怀曰。
毗昙成实学知非好。
摄大乘论诚乃清微。
而传自尼公。
听受又鲜。
今从物化精益无从。
中路徘徊伊何取适。
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
真谛译之。
初传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愿闻其志。
曰。
余前学群部。
悉是古德所传。
流味广周未尽于后。
惟以俱舍无解。
遂岂结于当来耶。
安曰。
志之不夺。
斯业成矣。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静故寻检论文。
自读其词仍洞其义。
一习五载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无闲暇。
遂得释然开发了弘旨。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
思见其言。
载劳梦寝。
乃重赂遗南道商旅。
既凭顾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广州明寺
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
并是凯师笔迹。
亲承真谛口传。
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怀。
讽读沈思忘于寝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给。
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
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
绵历岁序厥志弥隆。
内惭诸己。
谢安曰。
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
辄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为民本名作实宾
苟求虚誉遂劳同志。
二不可也。
斯过弘矣。
诚可退迹浮浮。
更劳重累。
则不可也。
曰。
功业将成幸无异志。
嘉会难再无思别虑。
复延两载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寻知。
将开慧业。
游诸讲肆清论莫穷。
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时年三十有四。
少齿登器莫匪先之。
此时僧众三百馀人。
令听风规互相推谢。
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
虽欲播扬未之有许。
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
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相为引重创为请主。
撝谦藏器退辞师授。
徒累清言终惭疏略。
慧明等越席扬言曰。
法师何辞耶。
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
掩德移机恐爽灵鉴。
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
顾诸意。
正乃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俱舍。
先学后进潜心异论。
皆曰。
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
纵达一朝诚自诬耳。
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
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
举纲顿网大义斯
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
众咸不识其户牖。
故无理顿联辞。
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
岁举贤良推师有寄。
武德初年
从业蓝谷化感寺侧。
岩垂乳水。
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
乃曰。
吾无感也。
故水辍流。
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
一心诵。
日取一升经六十日。
患损方复。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
遂以真谛为本。
馀则错综成篇。
十有馀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
兼著十八部论疏。
行于世。
以为口实。
又初平郑国
宗法师者。
英出时所异之。
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圣贤。
后责才施无言以对。
坐见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学士谈衒寔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贞观中广延两教。
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
诸论道。
乃问以道生一二。
徵据前后。
遂杜默焉。
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坐众大笑而退。
之深解法相。
传誉京国矣。
至六年秋八月
旷公从化
悲痛缠怀。
徒属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扪泪曰。
同居火宅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何得不悲。
闻者议之。
以为善居俗之间也。
贞观初年
有梵僧波颇
在京传译。
为众举。
预其同例。
闻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谓人曰。
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谬耶。
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
随其慧解应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与尔矣。
自尔情敦术。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
广开衢术。
延对诸宾。
酬接覆却神旨标被。
太子顾曰。
何法师
若此之也。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法门轨躅学观所宗。
太子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
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
伦曰。
虞舜许由之节。
夏禹顺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犹从矫逸。
况方外之士。
弃名之人。
臣辄从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虚襟。
动容辞曰。
皇帝深惟固本。
归诚种觉。
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
广召无诤之僧。
用树无疆之业。
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
今蒙知寺任诚所不
愿垂含恕。
敢违恩旨。
屡辞不免。
遂住普光
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
诸治无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路。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丧事所资取给家令
庶使丰厚无致匮约。
仍赠帛及时服衣等。
俄而有敕。
复公给葬仪。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弟明略。
身长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怀远悟容仪清肃。
特善涅槃。
学人从集有声京洛
东洛天宫寺
贞观九入年朝奉慰。
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
及略。
连支比曜。
时共美之。
及事缘将了。
言归东夏
惘然曰。
吾同气四人。
并先即世。
唯余与尔相顾犹影。
师没后。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
异生难会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会又难。
尔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便辞世。
略之衔疚。
痛钟缠结带疾还寺。
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彭世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袁州宜春人字袭之
谨身修行,以名节自持。
唐末杨行密割据江淮,召为长史
未几,谢病归,隐于乡里。
有豪猾子数百劫之去,以其德高有智谋,欲用之。
世昌固拒之,被焚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杯度南朝宋 ? — 4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6 【介绍】: 或作杯渡
南朝宋僧。
姓名佚。
传常乘木杯渡水,人因以名之。
初见在冀州,后抵京师
衣服褴褛,不甚持斋,饮酒啖肉,与俗不殊。
恒负一芦篅,往来人家,屡有神异。
宋文帝元嘉三年九月患痢而死。
五年,传说人复见之,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莫知姓氏。
亦不省何许人。
始见于冀州如清狂者。
挈一木杯。
渡水必乘之。
时号杯渡尝托宿一富人家。
龛有金像。
窃之而去。
虽徐行马追之。
莫能及也。
乘杯绝孟津
京师
时年四十许者状。
寒窘喜怒不常。
出语无缘饰。
寒穴冰而浴。
或著屐登山。
或跣曝市中行止。
一芦圌。
诣延贤寺沙门法意
馆之尤勤。
忽弃去行瓜步。
欲登舟。
舟人未及应。
即又乘杯至北岸。
广陵村有李氏方饭僧。
渡径入置芦圌庭中。
坐席上。
众环目之。
渡自若。
座有怒者。
李氏见芦圌碍往来处。
欲移之。
饶力不能动。
食毕提之。
笑而去。
且呼曰。
四天王。
四天王。
福李家。
时有竖子。
窃见圌中。
有四小儿皆长数寸。
眉目如画。
李氏异而追之。
失所在。
又三日见坐西界蒙笼树下。
乃拜请还家。
供事之。
饮啖无所择。
沛国刘伯兴兖州刺史
走使要之。
负芦圌。
至。
伯兴
尊之。
窃窥其中。
唯败衲木杯而已。
与语不解。
乃还李氏。
一旦忽索伽梨。
趣为办之。
𢹂去。
夜闻异香遍一境。
黎明寻至北岸。
僵席伽梨卧。
旁皆青莲华。
撼之死矣。
又数日人自彭城来云。
见渡客白衣黄欣家。
欣信敬。
而贫日食麦饭。
渡甘美之。
留半年。
忽令辨芦圌。
三十六枚。
欣曰。
止得十枚。
渡使必如其数列中庭。
俄金帛皆满直百馀万。
以施欣乃去。
京师朱文殊家。
文殊扣头求济。
渡不答。
文殊喜曰。
佛法默然盖许之也。
又游吴中从渔者乞鱼。
得馁者投水中活游而去。
他日又乞之。
渔者怒骂不予。
渡以两石子。
投网中。
俄牛斗水中。
裂其网。
而牛不复见。
东游天台
京师
访西域沙门僧祛吒长干寺
沙门僧悟者。
同房。
尝窥隙见。
取刹干玩之。
悟由是加敬。
又有张奴者。
相遇。
曰。
吾东见蔡豚。
南讯马生。
北见王年今欲就杯渡
不期识子于此也。
张奴槐树诗。
词甚俊伟。
答之。
亦可观。
及渡见如平生。
又依南州陈氏。
或传都下别有一杯渡
陈氏父子五人。
往观之。
所见无异。
而疑。
于是为设蜜刀子熏陆香手巾等。
于前而留。
其二弟即还家见所设。
亦如之。
谓陈曰。
刀子钝可磨也。
已而都下者迁灵鹫寺
陈氏者忽求黄纸二幅。
作书。
书不成字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何券。
渡不答。
吴郡朱灵期自高丽还。
舶值风飘。
至一洲。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行十馀里。
闻午梵。
入一寺。
寺七宝所成。
僧数辈。
皆石像。
欲反有呼之者。
期再拜。
得食食味香美。
非世间有。
一人云。
此去都二十馀万里。
尝识杯渡道人否。
期曰。
识之。
其人指北壁一囊曰。
其钵具耳。
因持以授。
并作书著函中曰。
见渡当付之。
且遗以一青竹杖。
使置舶首曰。
可三日至石头。
既至。
遂失竹杖。
有顷。
渡来取书。
得钵。
大笑曰。
我不见此钵。
且四千年矣。
以掷云中。
又接之。
陈氏且日门扇上。
有福德门人降六字。
而渡去绝迹。
都下则犹行。
山村有庾常者。
婢窃物而走。
常迹之问渡。
渡指曰。
死于金陵江边空冢中。
常驰往视之。
果然。
黄门侍郎孔生疾乞渡祝。
渡曰。
已为鬼害不可。
生俄而死。
又齐谐妻胡氏。
疾。
乞渡祝。
祝之而愈。
留钱一万倩谐饭僧去。
赤山湖而化。
元嘉三年九月也。
谐葬之建业覆舟山
五年三月八日渡复主谐家吕道惠杜天期水丘熙三士在焉。
见之大惊。
即再拜。
渡曰。
年大凶。
无忌脩福业。
法意道人
德高可亲之禳灾。
俄门楣上有僧。
呼渡。
渡仰见之即辞去。
杯渡者。
不知姓名。
常乘木杯渡水。
人因目之。
初在冀州不修细行。
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
尝于北方寄宿一家。
家有一金像。
渡窃而将去。
家主觉而追之。
见渡徐行。
走马逐之不及。
至于孟津河浮木杯于水。
凭之渡河。
不假风棹轻疾如飞。
俄而及岸达于京师
见时可年四十许。
带索褴缕殆不蔽身。
言语出没喜怒不均。
或严冰叩冻洗浴。
或著履上山。
或徒行入市。
一芦圌(音遄)子更无馀物。
尝从延贤寺法意道人处。
以别房待之。
后欲往瓜步江。
于江侧就航人。
告渡不肯载之。
复累足杯中顾盻言咏。
杯自然流直渡北岸。
广陵遇村舍李家八关斋
先不相识。
乃直入斋堂而坐。
置芦圌于中庭。
众以其形陋无恭敬之心。
李见芦圌当道。
欲移置墙边。
数人举不能动。
渡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李家。
于时有一竖子窥其圌中。
有四小儿并长数寸。
面目端正衣裳鲜洁。
于是追觅不知所在。
后数日乃见在西界蒙笼树下坐。
李礼拜请还家。
日日供养。
渡不甚持斋。
饮酒啖肉。
至于辛鲙。
与俗无异。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国刘兴伯兖州刺史
遣使要之。
负圌而来。
兴伯使人举视。
十馀人不胜。
伯自看唯见一败衲及一木杯。
后还李家。
复得二十馀日。
清旦忽云。
欲得一袈裟。
中时令办。
李即经营。
至中未成。
渡云。
暂出。
至瞑不返。
合境闻有异香。
疑之为怪。
处处觅渡。
乃见在北岩下敷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
头前脚后皆生莲华。
极鲜香。
一夕而萎。
邑共殡葬之。
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
见渡负芦圌行向彭城
乃共开棺靴履存焉。
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黄欣。
深信佛法见渡礼拜。
请还家。
家至贫但有麦饭而已。
渡甘之怡然止得半年。
忽语欣云。
可觅芦圌三十六枚。
吾须用之。
答云。
此间止可有十枚。
贫无以买。
恐不尽办。
渡曰。
汝但检觅宅中应有。
欣即穷检。
果得三十六枚。
列之庭中。
虽有其数亦多破败。
比欣次第熟视皆已新完。
渡密封之。
因语欣令开乃见钱帛皆满。
可堪百许万。
识者谓是杯渡分身他土所得䞋施。
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为功德经一年许辞去。
欣为办粮食。
明晨见粮食具存。
不知渡所在。
后东游入吴郡
路见钓鱼师。
因就乞鱼。
鱼师施一喂者。
渡手弄反覆还投水。
游活而去。
又见网师更从乞鱼。
网师瞋骂不与。
渡乃拾取两石子掷水中。
俄而有两水牛斗其网中。
网既碎败不复见牛。
渡亦已隐。
行至松江
乃仰盖于水中乘而渡岸经涉会稽剡县天台山
数月而返京师
少时游止无定。
请召或往不往时南州有。
陈家。
颇有衣食。
渡往其家甚见迎奉。
都下复有一杯渡
陈父子五人咸不信。
都下看之。
果如其家杯渡
形相一种。
陈设一合蜜及刀子薰陆香手巾等。
渡即食蜜都尽。
馀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渡
即留二弟停都守视。
馀三人还家。
家中杯渡如旧膝前亦有香刀子等。
但不啖蜜为异尔。
乃语陈云。
刀子钝可为磨之。
二弟还都云。
彼渡已移灵鹫寺
其家忽求黄纸两幅作书。
书不成字。
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作何券书。
渡不答。
竟莫测其然。
时吴部民朱灵期使高丽
还值风舶飘经九日。
至一洲边。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入山采薪。
见有人路。
期乃将数人随路告乞。
行十馀里闻磬声香烟。
于是共称佛礼拜。
须臾见一寺甚光丽。
多是七宝庄严。
又见十馀石人。
乃共礼拜还反。
行少许闻唱导声。
还住更看。
犹是石人。
期等相谓此是圣僧
吾等罪人不能得见。
因共竭诚忏悔。
更往乃见真人。
期等设食。
食味是菜。
而香美不同世食。
竟共叩头礼拜。
乞速还至乡。
有一僧云。
此间去都乃二十馀万里。
但令至心不忧不速也。
因问期云。
杯渡道人不。
答言。
甚识。
因指北壁有一壶挂锡杖及钵云。
此是杯渡住处。
今因君以钵与之。
并作书著函中。
别有一青竹杖。
期云。
但掷此杖置舫前水中。
闭船静坐。
不假劳力必令速至。
于是辞别。
令一沙弥送至门上。
语云。
此道去行七里至船。
不须从先路去也。
如言西转行七里许至船即具如所示。
唯闻舫从山顶树木上过。
都不见水。
经三日至石头淮而住。
亦不复见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
乃见杯渡骑大航以捶捶之曰。
马马何不行。
观者甚多。
期等在舫遥礼之。
渡乃自下舫取书并钵。
开书视之字无人识者。
渡大笑曰。
使我还耶。
及钵掷云中还接之曰。
我不见此钵四千年矣。
渡多在延贤寺法意处。
时世以此钵异物竞往观之。
有庾常婢偷物而叛。
四追不擒乃问杯渡
云已死。
金城江边空冢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宁子时为黄门侍郎
在家患痢。
遣信请渡。
渡咒竟云。
难差。
见有四鬼皆被伤截宁子泣曰。
孙恩作乱家为军人所破。
二亲及叔皆被痛酷。
宁子果死。
又有齐谐妻胡母氏病。
众治不愈。
后请僧设斋。
斋座有僧劝迎杯渡
渡既至一咒。
病者即愈。
齐谐伏事为师。
因作传记。
其从来神异不可备纪。
元嘉三年九月辞谐入东。
留一万钱物寄谐倩为营斋。
于是别去。
行至赤山湖患病而死。
谐即为营斋。
并接尸还葬建康覆舟山
至四年吴兴邵信者。
甚奉法。
遇伤寒病无人敢看。
乃悲泣念观音。
忽见一僧来云。
杯渡弟子。
语云。
莫忧家师寻来相看。
答云。
渡死已久。
何容得来。
道人云。
来复何难。
便衣带头出一合许散。
与服之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
住在南岗下。
昔经伏事杯渡
儿病甚笃。
乃思念恨不得渡与念神咒。
明日忽见渡来。
言语如常。
即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渡复来齐谐家。
吕道惠闻而怛之杜天期水丘熙等。
并见皆大惊。
即起礼拜。
渡语众人言。
年当大凶可勤修福业。
法意道人甚有德。
可往就之。
修立故寺以禳灾祸也。
须臾门上有一僧唤渡。
便辞去云。
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
齐谐等拜送慇勤于是绝迹。
顷世亦言时有见者。
杯度者。
不知姓名。
常乘木杯度水。
因而为目。
初见在冀州
不修细行。
神力卓越。
世莫测其由来。
尝于北方寄宿一家。
家有一金像。
窃而将去。
家主觉而追之。
徐行走马逐而不及。
孟津河浮木杯于水。
凭之河。
无假风棹。
轻疾如飞。
俄而岸。
达于京师
见时可年四十许。
带索褴缕殆不蔽身。
言语出没喜怒不均。
或严冰扣冻而洒浴。
或著屐上床。
或徒行入市。
一芦圌子更无馀物。
乍往延贤寺法意道人处。
以别房待之。
后欲往延步江。
于江侧就航人告
不肯载之。
复累足杯中顾眄吟咏。
杯自然流直北岸。
行向广陵遇村舍有李家八关斋
先不相识。
乃直入斋堂而坐。
置芦圌于中庭。
众以其形陋无恭敬心。
李见芦圌当道。
欲移置墙边。
数人举不能动。
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李家于时有一竖子。
窥其圌中。
见四小儿。
并长数寸。
面目端正衣裳鲜洁。
于是追觅不知所在。
后三日乃见在西界蒙笼树下坐。
李跪拜请还家。
月日供养。
不甚持斋。
饮酒啖肉。
至于辛鲙与俗不殊。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国刘兴伯兖州刺史
遣使要之。
负圌而来。
兴伯使人举视。
十馀人不胜。
伯自看唯见一败纳及一木杯。
后还李家复得三十馀日。
清旦忽云。
欲得一袈裟中时令办。
李即经营至中未成。
云暂出至冥不反。
合境闻有异香。
疑之为怪。
处处觅
乃见在北岩下铺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
头前脚后皆生莲华。
华极鲜香。
一夕而萎。
邑人共殡葬之。
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
负芦圌行向彭城
乃共开棺唯见靴履。
既至彭城
遇有白衣黄欣深信佛法。
礼拜请还家。
其家至贫。
但有麦饭而已。
甘之怡然止得半年。
忽语欣云。
可觅芦圌三十六枚。
吾须用之。
答云。
此间正可有十枚。
贫无以买。
恐不尽办。
曰。
汝但检觅宅中应有。
欣即穷检果得三十六枚。
列之庭中。
虽有其数亦多破败。
比欣次第熟视皆已新完。
密封之。
因语欣令开。
乃见钱帛皆满可堪百许万。
识者谓是杯度分身他土所得䞋施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为功德。
一年辞去。
欣为办粮食。
明晨见粮食具存。
不知所在。
一月许复至京师
潮沟有朱文殊者。
少奉法。
多来其家。
文殊谓云。
弟子脱舍身没苦。
愿见救济。
脱在好处愿为法侣。
不答。
文殊喜曰。
佛法默然已为许矣后东游入吴郡
路见钓鱼师。
因就乞鱼。
鱼师施一喂者。
手弄反覆还投水中。
游泳而去。
又见鱼网师。
更从乞鱼。
网师瞋骂不与。
乃捻取两石子掷水中。
俄而有两水牛斗其网中。
网既碎败不复见牛。
亦已隐。
行至松江
乃仰盖于水中乘而岸。
经涉会稽剡县天台山
数月而反京师
时有外国道人名僧祛吒
都下长干寺住。
有客僧僧悟者。
同房宿。
于窗隙中见取寺刹捧之入云然后将下。
悟不敢言。
但深加敬仰。
时有一人姓张名奴。
不知何许人。
不甚见食而常自肥悦。
冬夏常著单布衣。
祛吒在路行见张奴
欣然而笑。
祛吒曰。
吾东见蔡豚。
南讯马生。
北遇王年。
今欲就杯度
乃与子相见耶。
张奴乃题槐树而歌曰。
濛濛大象内。
照曜实显彰。
何事迷昏子。
纵惑自招殃。
乐所少人往。
苦道若翻囊。
不有操。
何用拟风霜。
闲预紫烟表。
长歌出昊苍。
澄灵无色外。
应见有缘乡。
岁曜毗汉后。
辰丽辅殷王伊余非二仙。
晦迹于九方。
亦见流俗子。
触眼致酸伤。
略谣观有念。
宁曰尽矜章。
祛吒曰。
前见先生禅思幽岫。
一坐百龄。
大悲熏心。
靖念枯骨。
亦题颂曰。
悠悠世事。
或滋损益。
使欲尘神。
横生悦怿。
惟此哲人。
渊觉先见。
思形浮沫。
瞩影遄电。
累踬声华。
蔑丑章弁。
视色悟空。
玩物伤变。
舍纷绝有。
断习除恋。
青条曲荫。
白茅以荐。
依畦啜麻。
邻崖饮荐。
慧定计照。
妙真曰眷。
慈悲有增。
深想无倦。
言竟各去。
尔后月日不复见此二人。
传者云。
将僧悟共之南岳不及。
张奴杯度相见。
甚有所叙。
人所不解。
犹停都少时。
游止无定。
请召或往不往。
南州有陈家颇有衣食。
往其家甚见料理。
都下复有一杯度
陈家父子五人咸不信。
下都看之。
果如其家杯度形相一种。
陈为设一合蜜及刀子熏陆香手巾等。
即食蜜都尽。
馀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度
即留二弟停都守视。
馀三人还家。
家中杯度如旧。
膝前亦有香刀子等。
但不啖蜜为异。
乃语陈云。
刀子钝可为磨之。
二弟都还云。
已移灵鹫寺
其家忽求黄纸两幅作书。
书不成字。
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作何券书。
不答。
竟莫测其然。
吴郡朱灵期。
使高骊还值风。
舶飘经九日
至一洲边。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入山采薪。
见有人路。
期乃将数人随路告乞。
行十馀里闻磬声香烟于是共称佛礼拜。
须臾见一寺甚光丽。
多是七宝庄严。
见有十馀僧。
皆是石人不动不摇。
乃共礼拜还反。
行步少许闻唱导声。
还往更看。
犹是石人。
期等相谓。
此是圣僧
吾等罪人不能得见。
因共竭诚忏悔。
更往乃见。
真人为期等设食。
食味是菜而香美不同世。
食竟共叩头礼拜乞速还至乡。
有一僧云。
此间去都乃二十馀万里。
但令至心不忧不速也。
因问期云。
杯度道人不。
答言甚识。
因指北壁。
有一囊挂锡杖及钵云。
此是杯度许。
今因君以钵与之。
并作书著函中。
别有一青竹杖。
语言。
但掷此杖置舫前水中。
闭船静坐。
不假劳力必令速至。
于是辞别。
令一沙弥送至门上。
语言。
此道去行七里便至舫。
不须从先路也。
如言西转行七里许至舫。
即具如所示。
唯闻舫从山顶树木上过。
都不见水。
三日至石头淮而住。
亦不复见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门。
乃见杯度骑大船栏以杖捶之曰。
马马何不行。
观者甚多。
期等在舫遥礼之。
乃自下舫取书并钵。
开书视之。
字无人识者。
大笑曰。
使我还那。
取钵掷云中。
还接之云。
我不见此钵四千年矣。
多在延贤寺法意处。
时世以此钵异物竞往观之。
一说云。
期舫漂至一穷山。
遇见一僧来云。
上弟子。
昔持师钵而死治城寺。
今因君以钵还师。
但令一人擎钵舫前一人正拖。
自安隐至也。
期如所教果获全济。
南州杯度当其骑栏之日。
尔日早出至晚不还。
陈氏明旦见门扇上有青书六字云。
福德门人降。
字劣可识其家杯度遂绝迹矣。
都下杯度
犹去来山邑多行神咒。
时庾常婢偷物而叛。
四追不擒。
乃问
云已死在金城江边空冢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宁子时为黄门侍郎
在廨患痢。
遣信请
咒竟云。
难差。
见有四鬼皆被伤截。
宁子泣曰。
孙恩作乱家为军人所破。
二亲及叔皆被痛酷。
宁子果死。
又有齐谐妻胡母氏病。
众治不愈。
后请僧设斋。
斋坐有僧聪道人。
劝迎杯度
既至一咒。
病者即愈。
齐谐伏事为师。
因为作传记其从来神异大略与上同也。
至元嘉三年九月辞谐入
留一万钱物寄谐倩为营斋。
于是别去。
行至赤山湖患痢而死。
谐即为营斋。
并接尸还葬建业覆舟山
至四年吴兴邵信者。
甚奉法。
遇伤寒病无人敢看。
乃悲泣念观音。
忽见一僧来云。
杯度弟子。
语云。
莫忧家师寻来相看。
答云。
师已死。
何容得来。
道人云。
来复何难。
便衣带头出一合许散。
与服之。
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
住在南冈下。
昔经伏事杯度
儿病甚笃。
乃思念恨不得练神咒。
明日忽见来。
言语如常。
即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八日复来齐谐家。
道慧闻人怛之。
杜天期水丘熙等并共见皆大惊。
即起礼拜
语众人言。
年当大凶可勤修福业。
法意道人甚有德。
可往就其修立故寺以禳灾祸也。
须臾闻上有一僧唤
便辞去云。
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
齐谐等拜送慇勤。
于是绝迹。
顷世亦言时有见者。
既未的其事。
故无可传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汪南朝宋 ? — 46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潘氏。
长乐人
幼随其季父。
建业
年十三。
庐山远公
愿为沙门
梁州为盗所劫。
冥祷观世音氏乃免。
河间
玄高法师学禅法。
中途值吐谷浑兵至。
于是游城都。
徵士费文渊
为建祇洹寺。
留居之。
化行西川
刺吏张悦入朝廷。
誉于京师
宋孝武闻其名。
致居中兴寺
上表恳辞。
后刘思考临州
讲说。
乃应命。
大明中
景茂以负檐寺屈居之。
泰始元年卒。
思考为起塔于寺门云。
本姓潘
长乐人也。
世规家训。
以廉约为风。
姿禅高秀。
长七尺七寸。
幼有不恒之识。
宗族固已异之。
少孤随叔在京师
年十三。
庐山远公出家。
研味禅律。
停山十馀载。
新出诸经。
靡不精综。
大涅槃经。
后传江左
复还京师
计论大义。
□□费游文子雅相知爱。
命子侄咸师之。
茹蔬餐素五十馀年。
博综经律。
穷览数论。
兼涉外典。
识瞻开诱。
才强计辨。
自龙花祇洹天竺武担相思长碛诸寺
缮基启刹。
莫不仰止高轨。
修禅习诵。
日夜无缀。
岷蜀佛法由兹大盛。
益土有流寓之民。
数千馀家。
淫祀倒见。
不识正道。
至后。
敬挹清尘。
宗崇释氏者。
殆将本半宁。
蜀郡常元祖。
少事父母以孝。
门。
深信大法。
元嘉二十四年卒。
与其友人梦云。
我从任法师
受菩萨戒。
今得生兜率天。
为善利天子。
因卿语儿辈。
勿复祭奠。
刺史吴郡陆简子
天相礼遇(云云)。
释道汪
姓潘
长乐人
幼随叔在京。
年十三投庐山远公出家。
研综经律雅善涅槃。
蔬食数十馀年。
尝行梁州
道为羌贼所围垂失衣钵。
与弟子数人誓心共念观世音。
有顷觉如云务者覆等身。
群盗推索不见。
于是获免。
后闻河间玄高法师禅慧深广。
欲往从之。
中路值吐谷浑之难。
遂不果行。
于是旋于成都
徵士费文渊初从受业。
乃立寺于州城西北
名曰祇洹。
化行巴蜀誉洽朝野。
梁州刺史申坦有旧。
后致故。
将往省之。
仍欲停彼。
费文渊乃上书刺史张悦曰。
道汪法师识行清白风霜弥峻。
卓尔不群确焉难拔。
近闻梁州遣迎承教旨许去。
阖境之论。
佥曰非宜。
鄙州边荒僧尼出万。
禅戒所资一焉是赖。
岂可水失其珠山亡其玉。
愿鉴九俗之诚令四辈有凭也。
即敦留遂不果行。
还都具向宋孝武
述汪德行。
帝即敕令迎接为中兴寺主。
乃因固辞以疾。
遂获免。
于是谢病下帷绝窥人世。
后刘思考临州大设法祀。
讲说。
乃应请。
或问。
法师常誓守靖。
何以亏节。
答曰。
刘公笃信方欲大法凭之。
何辞小劳耶。
先是峡中人每于石岸之侧见神光夜发。
思考以大明之中于光处起寺。
即崖镌像因险立室。
行途瞻仰咸发净心。
后王景茂请居武担寺僧主
勖众清谨白黑归依。
宋泰始元年卒于所住。
顾命令阇维之。
刘思考为起塔于武担寺门之右。
景和元年萧慧开西镇成都
高誉思共讲道。
行至中途闻已逝。
乃叹曰。
惜也吾不及其人。
文举之追康成曾何足道。
其为时贤所惜如此。
时蜀江阳寺释普明长乐寺释道訚。
并戒德高
蔬食诵经苦节通感。
訚学兼内外尤善谈吐。
吴国张裕请为戒师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觉德南北朝
释觉德
新罗人
聪明广博。
凡圣莫测也。
新罗既奉行佛教。
人争归信。
师以达智知世之可化。
谓曰迁乔必出谷。
学道务求师。
若安安而居。
迟迟而行。
非释子弃恩之本意。
即附舶入
为求法之先锋。
但不知第何年耳。
新罗入学之始。
历事明师。
备承口訅如除翳膜。
如去盯矃。
有始有终。
无荒无怠。
德高行峻。
道望弥隆。
以采宝者非但自用。
当还故国普振群贫。
乃于真兴王十年。
与梁使赍佛舍利。
还至旧都。
王遽命有司。
即遣百官备礼仪出迎于兴轮寺前路。
此亦舍利之始也。
僧会适吴求伸七日方值神验。
师当人主已信之际。
随上国重使。
来仪本国。
了无艰□。
又以法水普润海表。
使惰夫立□皆怀欲往之志。
其功利复何胜道哉。
后二十六年。
陈遣使刘思及入学僧明观。
送释氏经论无虑二千七百馀卷。
初则新罗法化初张。
经像多阙。
至是班班将大备焉。
二师所终。
皆未详闻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霞卿唐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蓝田人
原为会稽韩嵩妾。
死,霞卿流落会稽
尝题诗唐安寺,进士郑殷彝和诗求谒,霞卿答诗拒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蓝田(今属陕西)人。
唐末会稽韩嵩之妾。
韩嵩长安会稽
韩嵩死后,即流落其地。
僖宗光启三年(887)春登唐安寺阁,题诗壁间。
进士郑殷彝和诗求谒,为其答诗拒之。
事迹见《补侍儿小名录》引《女仙图》。
全唐诗》存诗2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若南梁 451 — 52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僧璩之兄子也。
见前传。
十五岁。
虎丘东山出家。
性好学。
经数通达。
道俗器赏。
出都住冶城寺二十馀年。
太常卿吴郡陆惠。
尚书陆澄
深相待纳。
三十二年。
虎丘栖遁。
虽复蔬茹或不充。
襌复或不赡。
任运放懹。
未尝计虑。
琅耶王斌守吴。
每法集为乐。
还都谓知己曰。
在郡赖得若公
大忘衰老。
比岁见其业于放生。
仁及飞走。
讲说虽疏。
津梁不绝。
何必灭迹岩岫方谓其高。
但出处不失其机耳。
天监八年
诏为郡僧正
普通元年
春秋七十卒。
其兄令亦以硕学知名。
不幸早世。
定林寺之法度。
庄严寺之慧梵慧朗。
并获时誉。
梵本剡之吴氏刚决强断。
朗肌貌霜洁。
号白朗
僧若
庄严寺僧璩之兄子也。
以律行清严见之前传。
少而廉静。
邑里推之。
十五出家。
虎丘东山精舍。
事师恭孝与人友善。
性好勤学。
出都住治城寺二十馀年。
经数通达。
道俗器赏。
太常卿吴郡陆惠晓左氏尚书陆澄深相待接。
年三十二。
志绝风尘末东返虎丘
栖身幽室简出人世。
披文玩古自足云霞。
虽复茹菜不充单复不赡。
随宜任运罕复经怀。
琅琊王斌守吴。
每延法集。
还都谓知己曰。
在郡赖得若公言谑大妄衰老。
见其比岁放生为业。
仁逮虫鱼爱及飞走。
讲说虽疏津梁不绝。
何必灭迹岩岫方谓为道。
但出处不失其机。
弥觉其德高也。
天监八年敕为彼郡僧正
亲当元师。
犹肆意山内。
故失匡救之美。
致有贪慢之谤。
未必加诸己。
要亦有贬暮龄。
普通元年卒。
春秋七十。
复有僧令者。
若之兄也。
亦以硕学知名。
少而俊警长益廉退。
经律通明不永早世。
复有法度者。
定林寺
沈审其性言不卒暴。
先行而后从焉。
庄严寺又有慧梵慧朗。
并以内外通博期标声誉。
梵本吴氏。
剡人
刚决强断不事形名。
朗肌貌霜洁。
时人目为白朗
屡讲众经颇入能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忠唐 ? — 775年12月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诸暨冉氏子也。
其出家行道之自。
史不详载。
始居均之武当山
开元中
邓州刺史中书侍郎王琚
太常少卿赵颐贞
白崖山党子谷。
问答之顷。
深有證入。
于是归以闻于上。
即遣中使孙朝进。
奉诏迎至。
待以师礼。
初居千福寺西禅院
代宗临御。
光宅寺
十有六年
随机说法。
时有西天大耳三藏。
自谓得它心通。
上令与相见。
三藏礼拜。
立忠之右。
问曰。
汝得它心通。
且道老僧即今心在什么处。
藏云在西川看竞渡。
再问。
藏云。
在天津桥看弄猢狲。
三问藏罔措。
咄云。
者野狐精。
他心通在什么处。
一日唤侍者
侍者应诺。
如是三唤。
皆诺。
云将谓吾孤负汝。
却是汝孤负吾。
南泉到参。
问什么处来。
答云江西
云还将得马师真来否。
答云。
只者是。
云。
背后底。
泉无语。
示众云。
禅宗学者。
应遵一乘佛语。
了义契自心源。
不了义者。
互不相许。
如狮子身虫。
夫为人师者。
若涉名利。
别开异端。
则自他何益。
如世大匠
斤斧不伤其手。
象所负。
非驴所堪。
肃宗问师。
得何法。
云。
檀越见空中一片云么。
帝云见。
云。
钉钉著。
悬挂著。
又问。
如何是十身调御。
起立云。
会么。
云不会。
云。
老僧过净瓶来。
又问。
如何是无诤三昧。
云。
檀越蹋毗卢顶上行。
云此意如何。
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鱼军容问师。
于十二时中如何进脩。
摩童子顶云。
惺惺直须惺惺。
历历直须历历。
已后莫受人谩。
与子璘供奉论义。
既升座。
供奉云。
请师立义。
云立义竟。
奉云。
是什么义。
云。
果然难破。
便下座。
耽源问。
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
作么生。
云幸自可怜生。
须要个护身符子作么。
化缘将毕。
代宗
代宗云。
灭度后。
子将何所记。
云。
请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
云就师借取塔样。
良久云。
会么。
云不会。
云。
贫道去后。
侍者应真。
却知此事。
大历十年十二月九日
右胁卧而寂。
塔灵龛于党子谷。
谥大證
代宗后诏应真。
举无缝塔话问之。
真良久云会么。
云不会。
真述偈云。
湘之南潭之北。
中有黄金充一国。
无影树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无知识。
湘潭者指耽源之地言也。
释慧忠
俗姓冉氏
越州诸暨人也。
孰辨甲子。
或谓期颐之年。
肌肤冰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学法受双峰
默默全真心承一印。
行无住相历试名山。
五岭罗浮四明天目。
白崖倚帝紫阁摩穹。
下安居于九旬。
或𭖳空息虑于三昧。
既悬明月之戒。
亦净琉璃之心。
已度禅定之门。
不起无生之见。
嶷若苏庐八风莫能动。
如净鉴万象何所隐。
可止也我则武当千峰狎于麋鹿。
可行也我则虎溪一径。
分卫人间。
薄游吴楚。
以至于顺阳川焉。
卜居党子之林泉。
四十馀祀。
深入法王之圣定。
八万广门道声洋乎力量充矣。
开元年中刺史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
信潭以清闻风而悦。
税驾扣寂杳然虚空。
礼足散金银之华。
不异弥伽长者。
执手见微尘之佛。
等毗目仙人。
上奏玄宗徵居香刹。
龙兴寺也。
由是罢相节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
博达诂训广穷经律。
降魔制外孰之与京不可以威畏。
不可以利动。
暾日而食对月澄心。
清风飞霜。
劲节凌
辞检理诣折彼慢幢。
论顿也不留朕迹。
语渐也返常合道。
得之于心。
伊兰作栴檀之树。
失之于指。
甘露乃蒺藜之园。
妙不可传花多果少。
世有执砾水中。
若获琉璃之宝。
掬泡瓶内。
谓得摩尼之珠。
所以诃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超毗卢之说。
令其不著佛求越法身之谈。
俾夫无染正性。
岂毗卢之可越。
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纤妄若云翳。
宗通如日月朝郎结驷而至安。
禅不动受其顶谒俨如也。
盖所谓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万乘之君。
岂止百寮而已哉。
肃宗皇帝载定区夏闻其德高
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
内给事孙朝进驿骑迎请。
其手诏曰。
皇帝信问。
朕闻调御上乘以安中土。
利他大士共济群生。
师以法鉴高悬一音演说。
藏开秘密境入圆明。
大悲不惓于津梁。
至善必明于兼济。
尊雄付嘱实在朕躬。
思与道安宣扬妙用。
广滋福润以及大千。
传罔象之玄珠。
拔沈迷之毒箭。
良缘斯在勿以为劳。
杖锡而来京师非远。
斋心已久副朕虚怀。
春寒师得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常以道无不在华野莫殊。
遂高步入宫引登正殿。
霜杖初下日照龙衣。
天香以焚风飘羽盖。
骧首接武神仪肃若。
天子钦之待以师礼。
奏理人治国之要。
畅唐尧虞舜之风。
闻竦然膝之前席。
九龙洒莲华之水。
万乘饮醍醐之味。
从是肩舁上殿坐而论道。
不拘彝典也。
寻令骠骑朱光辉宣旨住千福寺
相国崔涣从而问津。
理契于心谈之朝野。
识真之士往往造焉。
洎夫宝应临御。
以孝理国匪移前眷。
划开万里之天。
若见三江之月。
又敕内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
香饭云来紫衣天降。
使臣拥禅门而不进御府列玉帛而盈庭。
了之如泡观之若梦。
澹然闲任自乐天倪。
亦可罗浮不归方名宴坐双峰长往始契无生者哉。
成圣元胎于是乎在。
固所以万行齐发。
千门不累于心矣则兜率之鼓无形乃声。
修罗之琴不抚而韵。
香传天主花雨空王。
见之于矣。
常以思大师有言。
若欲得道衡岳武当
因奏武当山请置太一延昌寺
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寿寺
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二圣御影镇彼武当
王言惟允有司承式。
猴一雁塔虽未饰于中峰。
茅栋柴扉便以名于梵宇。
睿札题额鸾回鹊飞。
山川光煌黑白抃跃。
想金殿之可期。
睹瑶台之非远。
至大历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
中取明经律禅法者。
添满三七人。
道门因之羽服缁裳罔不庆怿。
数盈万计用福九重也。
往在南阳陷于贼境。
固请回避皆不允之。
临白刃而辞色无挠。
据青云而安坐不屈。
魁帅观其禅德淡若风韵高逸。
投剑罗拜请师事焉。
于时避寇遇寇者众矣。
无何群盗又至。
乃曰。
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锡发趾沿江而去。
有敩其先踪坚住不避者。
尽被诛戮。
则知云物气象有如先觉。
存而不论道何深也。
金籍曰。
般若无知而无不知。
斯之谓欤。
内德既充外应弥广。
自藏珍宝人莫之窥。
于戏论龙奋迅而鞠多不知。
忉利雨华而明彻莫识。
前贤厌世正眼随灭。
不亦悲夫。
忽疾将亟。
国医罔效。
自知去辰。
众问后事。
乃曰。
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则无累矣。
吾何言哉。
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时右胁累足泊然长往。
所司闻奏皇情悯焉。
中使临吊赙赠甚厚。
敕谥号曰大證禅师
有诏归葬于党子之香严寺
循其本也。
威仪手力所在支给具饰终之礼哀恸梵场也。
敕常修功德使检校殿中监兴唐寺沙门大济。
早接道论豁如披云虽非门人哀逾法嗣。
凡有敷奏圣皆允焉。
在家弟子开府孙知古并弟内常侍朝进居士景超昆季等。
僧弟子千福寺志诚光宅寺智德香严寺道密等。
凡数万人。
痛石室之末筹。
悲云峰之耸塔晨钟徒击于高殿。
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畴将仿仰。
译经沙门飞锡为碑纪德焉。
唐肃宗慧忠禅师
如何是十身调御。
师乃起立曰。
会么。
曰不会。
师曰。
老僧过净瓶来。
帝又问曰。
如何是无诤三昧。
师曰。
檀越蹋毗卢顶上行。
帝曰。
此意如何。
师曰。
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帝又问。
师都不视之。
曰朕是大唐天子。
师何以殊不顾视。
师曰。
还见虚空么。
帝曰见。
师曰。
他还眨目视陛下否。
后涅槃时至。
乃辞代宗
代宗曰。
灭度后。
将何所记。
师曰。
造取一无缝塔。
帝曰。
就师取塔样。
师曰。
贫道去后。
侍者应真。
却知此事。
乞诏问之。
师迁化后。
帝诏问应真。
真述偈曰。
湘之南潭之北。
中有黄金充一国。
无影树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无知识。
应真后住耽源山。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